到中国“掘金”,既没有直通车,也没有“快车道”,康明斯的信念就是:一旦下定决心,就会脚踏实地干下去。 2005年10月,康明斯全球董事会在中国召开,这是过去15年以来康明斯董事会第一次在美国以外召开,显示出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在康明斯全球战略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 2005年也是康明斯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自今年4月,康明斯开始把“服务中国三十年”这句广告语醒目地与公司标识放在一起出现在公众形象广告上,并且打出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三十而立”的口号。 三十而立,于人,是事业初成,扬帆启航之时,于康明斯在中国,更是意气风发之际。追溯康明斯在中国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这个而立之年企业的“立”足之道。 康明斯与中国的商业联系始自1975年,时任康明斯董事长的约瑟夫.埃尔文·米勒先生首次访问北京,成为最早来华寻求商业合作的美国企业家之一。 现任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志强先生曾说:“翻开康明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海外拓展历程,‘到中国去’一直是康明斯海外战略的主线。”回想起来,今天康明斯能够进入高速增长的国际化市场,与当年康明斯决策层看好中国、把握机遇的远见卓识是分不开的。的确,中国市场巨大、潜力无限。但是到中国“掘金”,既没有“直通车”,也没有“快车道”,康明斯的信念就是:一旦下定决心,就会脚踏实地干下去。从那以后,历任康明斯领导一直致力于通过投资和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康明斯在中国的业务。 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对外开放,第一家康明斯驻华办事处就在北京建成了,该办事处主要负责协调康明斯与中国重汽集团的重型发动机许可证生产项目。 1981年1月,重庆汽车发动机厂与康明斯公司签订生产许可证合同,开始生产康明斯NH和K系列发动机。康明斯产品自此正式进入了中国市场。 但是,促进康明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与东风的合作,这最终成就了康明斯在中国的成功与辉煌,也带给中国内燃机行业深远的影响。 历经近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康明斯最大的海外市场。以产量计算,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成为康明斯全球第二大发动机生产基地。 今天东风与康明斯的合作又进一步深化,从以往的产品和生产合作,升级到技术研发的合作。2005年7月26日,双方组建的发动机研发中心在武汉奠基。该研发中心将充分利用康明斯遍布全球的研发网络,与欧美市场同步进行发动机产品和技术的研制开发。研发中心建成后的第一阶段工作将侧重于开发面向欧Ⅳ排放标准、同时适合中国客户需要的车用柴油机,并逐步向包括工程机械、矿山、船舶、发电设备、铁路和关键零部件在内的其它领域推进,实现从零部件、发动机到整车动力总成体系的全方位研发。研发中心还将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为排放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在东风康明斯快速壮大的同时,美国康明斯公司也在同速发展。有资料显示,1986年,美国康明斯的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到1995年翻了一番,达到42亿美元;而在2004年又实现一次翻番,达到84亿美元。 2004年美国康明斯在华营业额近11亿美元,占到康明斯全球业务的十分之一以上,成为康明斯在美国以外规模最大、增幅最高的海外市场。 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评述康明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运营,“推动康明斯2004年业绩成长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结束3年衰退周期,开始全面复苏的北美卡车市场,还源于康明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强大实力,以康明斯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为例,其2004年的营业额和利润几乎翻一番。” 与东风的合作可以说是康明斯国际化战略中本土化策略的绝佳范本。1990年康明斯在中国的业务还不到800万美元,如今已经突破1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康明斯在中国已拥有包括北京投资公司在内的21个实体:一家投资控股公司、6家合资与独资企业以及13家分支机构。迄今,康明斯全线产品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且14个发动机系列中已有8个在中国本地生产。康明斯发动机在中国的总保有量已超过了85万台。 还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康明斯在中国的成就:2004年康明斯在全球共销售了70万台发动机,其中在中国产销了13.6万台,占其全球总产量的近20%;美国本土销量34.8万台;印度是7.53万台;南美市场5万多台;欧洲市场4万余台。以上数字说明了,中国市场是康明斯海外市场中最重要、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杂志近期组织的中国工程机械发动机用户调查报告显示,康明斯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上已成为最具知名度的国外发动机品牌。 对于康明斯在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东亚区发动机业务总经理王洪杰表示:“康明斯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早,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其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策略非常明确,没有像其他国际竞争对手一样出现‘中国战略’上的反复。同时,康明斯对于包括东风在内的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准确,所以发动机业内很多人士对康明斯的评价是‘步伐稳健,先到先得’。” 王洪杰认为,为了保持这样的领先地位,康明斯应抱有居安思危的态度。由于中国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国际竞争对手进入的难度也不断降低,先到者的既有优势面临不断挑战;其次由于本土企业成长迅速,与国际同行差距不断减小,康明斯在中国的已有成绩也面临挑战。为此康明斯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大投资力度; 2.加快新产品的引进步伐; 3.扩大与现有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同时不断寻求新的战略伙伴; 4.强化中国市场本地的研发力度; 5.发挥全球网络优势,帮助国内OEM客户走出国门。 康明斯是一家能够将发动机的五大关键技术平台(进气处理系统、滤清器和后处理系统、燃油系统、电控系统和缸内燃烧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自主开发的跨国公司,在新一轮排放大战中的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吸引了众多合作伙伴,这是康明斯全球竞争力强的突出表现之一。从中国看,随着燃油系统在中国生产以及中国技术研发中心的建立,上述五大系统都已经或者正在引入中国,这是康明斯未来在中国增强竞争力的信心所在。 苏志强先生曾向媒体介绍康明斯在保持市场竞争力方面有四大基石: 一是努力降低成本。在“更贴近用户的地方生产”,“到更合适的地方采购”。为了实现低成本,康明斯在上海建立了国际采购办公室,购买中国质优价廉的零部件,再返销到美国和欧洲工厂,并且采购数额逐年增长。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美国生产康明斯发动机的成本,而且让美国本地的用户受益,既满足了中国市场需求,也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 二是按照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康明斯系列产品。发动机行业有这样一个发展趋势:由排放标准来拉动发动机市场的发展。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排放标准起步的时间不一样,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要在最合适的时间,拿出最合适的产品,投放到最合适的市场上。 三是通过遍布全球的分销服务网络,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周到的服务。康明斯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5000多个代理商。不管你在什么地区买了一台康明斯发动机,你都会得到始终如一的服务,因为康明斯所采用的服务工具、手段、流程都是标准化的、统一的。 四是逐年增加科技投资,不断研发新产品。1989~2003年,康明斯为产品研发投入了32亿美元。当前,康明斯已在全球7个国家建立了12个技术中心,在17个国家拥有57个工厂,在全球有14个大型零部件分拨中心。这说明康明斯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从而确立了康明斯在新一轮竞争中所处的领先地位。 从过去近20年的发展来看,康明斯的业务从年收入23亿美元扩展到2004年的84亿美元。究其原因,产品和业务的多元化是一条重要的主线:发动机的马力范围从76~1600hp扩张到31~3500hp,这意味着市场应用不断扩大。其中重型卡车业务所占的比重从75%降到30%,这意味着康明斯的业务更加多元化,摆脱了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在市场区域上看,康明斯在北美以外的国际市场所占的比重从20%提升到50%,不仅拓展了新兴的海外市场,而且减低了对北美市场的依赖程度。 今天,康明斯在华新的经营目标已经确定,即到2010年营业额达到30亿美元。在2005年10月14日康明斯全球董事会访华新闻发布会上,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志强先生宣布了公司面向未来5年的中国战略:将新增投资5亿美元,大幅度提升包括东风康明斯、无锡霍尔塞特、无锡新时代和上海弗列加在内的康明斯中国生产基地的产能,并且加大涡轮增压器、滤清器和交流发电机等零部件产品的出口力度,公司将加大分销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的售后服务能力;在研发方面,与东风公司合作的发动机研发技术中心一期主要为中国市场服务,从二期开始融入康明斯全球研发网络,面向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康明斯还计划在华生产发动机燃油系统;与此同时,康明斯将全面扩大在华采购零部件的规模。 苏志强先生说:中国是康明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今后5年的步子要迈得更快,要大大超过过去30年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