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盛夏的南国重镇柳州又到了多雨的季节,南国的雨有别于北方,雨水到来之前不会摆出“山雨欲来风满楼”那般张扬的架势,她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留下一片清澈明朗的世界。 这里有一家被人们简称为“柳工”的广西柳工股份有限公司,颇有南国雨水不事张扬的风范。已经走过51年春秋的柳工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排头兵,国家重点联系的首批300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之一,广西自治区确定重点做强做大的惟一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十年来,柳工在王晓华和他的团队带领下,与外资、民营等不同经济形式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在中国和世界的市场上逐鹿群雄,在激烈的市场中锐意改革,优化产品结构,坚持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实力,企业持续发展壮大。2001年以来,柳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营业绩不断创造历史佳绩。2004-2006年期间柳工实现了“十五”规划确定的“三年再造一个柳工”的战略目标,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在2003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目标,柳工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柳工不断创造一个个行业奇迹,不断改写自己的产销历史,销售收入从2001年的14亿元,到2008年的103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企业;在海外,柳工进入世界工程机械50强,装载机年销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早在2002年,王晓华就提出了“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战略目标,6年过去了,柳工的国际化之路取得了哪些成果?当前扑朔迷离的经济形势对柳工的国际化之路有哪些影响?柳工的国际化进程中还有哪些亟需破解的难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6月3日在位于柳州的柳工总部采访了这个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晓华。 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记 者:6年前您提出了“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的战略目标,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柳工在国内同行中是最早提出走国际化之路的企业,您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是什么? 王晓华:我1999年任柳工董事长后,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工程机械行业内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第1页 / 总2页